替代人工提质增效 方大特钢应用图像智能识别技术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图像识别的能力和精准度大幅提升,在生产、生活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1月25日,《证券日报》记者从方大特钢获悉,公司着眼科技前沿,通过计算机人工智能识别技术植入工业自动化生产线,用以代替人工识别操作,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成本方面取得多项突破。其中,图像识别高线C型钩钩号牌自动称重的成功运用,成为该公司智能制造又一新亮点。
图像智能识别技术
替代人工提质增效
在方大特钢高线生产现场,一卷卷成品线材通过C型钩的输送,有序实现集卷、打包、称重、卸卷等各项工序,但在现场却很少看到操作人员的身影。
“在实现图像识别技术用于C型钩输送工序前,我们投入了不少的人力,但现在通过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对软件图像识别算法进行训练,用于MES控制的电脑已经可以准确识别各个线材的钩号,识别准确率几乎100%。”该公司网络设计主管工程师付汉峰告诉《证券日报》记者。
作为高线盘卷生产的后道工序,集卷、打包、称重、卸卷主要依靠C型钩来输送,喷涂在C型钩上的钩号则是代表盘卷成品信息的重要数据,而识别钩号的主要途径此前为RFID射频识别技术,但这项技术存在着射频信号易受干扰、电子标签损坏率高,以及在高温和振动环境下,RFID读卡器故障率高不易更换等问题。因此,寻找一种无接触、抗干扰、识别准确、易维护的识别技术来代替RFID则成为该公司自动化工程师们的一道攻关课题。
“我们把视线放在了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上,通过现场摄像头对图像进行采集,计算机软件对采集的图像进行处理、分析和理解,便可识别出各种不同模式的目标和对象。”付汉峰说。
为实现这一技术,该公司的技术人员通过搭载第三方人工智能开放平台技术,有效缩短人工智能应用的开发周期,并对后端系统智能芯片添加算法模型包,在尝试了13个版本识别算法、多达13428个钩次的测试后,C型钩钩号识别数据实现稳定无跳动,准确率近乎100%,可满足生产需求。
目前,此项技术已经成功运用至高线盘卷称重自动入库工序,而原岗位的人力资源,则充分补充至其他缺员岗位。图像智能识别技术在为该公司自动计量增添一员“猛将”的同时,也起到优化岗位人员,节约人力成本的效果。
新技术广泛运用
优化工作效能
在图像识别技术的成功运用外,人工智能识别的另一个功能——人像识别技术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该公司检测中心原料检验站制样厂房内,有一片平时鲜有人踏足的区域——样品烘干及留样区域,这是该企业对进厂原燃料检验制样、留样的关键区域,尤其是样品的烘干工序,如果出现偏差将直接给企业利益造成损害。
为此,公司技术人员在该区域安装人脸识别系统,通过设定允许进入的时间段以及进入人员权限,避免非相关作业人员进入,以及非作业时间进入,从而避免人为因素对检测结果造成干扰,确保检测过程的准确有效。
“一旦有非作业人员进入,或者作业人员在非规定时间段进入,人脸识别系统便能立即通过公司手机办公平台发出示警,便于管理人员查明原因,从而实现对这道工序的有效监管,防止检验数据的人为作弊,维护企业利益。”公司检测中心原料站副站长万志鹏向记者介绍。
除此之外,公司将人工智能识别技术运用至厂区智能物流系统、厂内道路测速安全系统、轧钢线自动焊挂牌等领域,实现了进厂车辆自动识别、自动跟踪运行轨迹、自动计量、自动抓拍违章车辆,以及对成品钢材自动焊接炉号牌等功能,将诸多本需大量人力才能完成的工作化繁为简,为企业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了有利条件。
把人工智能技术更加广泛地运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多个领域,让智能制造成为助推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新动力”,是该公司接下来要努力的方向。(记者 矫月 曹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