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钢特钢如何打造创新引擎?
今年第一季度以来,山钢股份莱芜分公司特钢事业部(下称山钢特钢)成功开发Φ58毫米特殊规格40Cr钢种,累计生产300吨,钢材尺寸精度全部达到国标Ⅰ组精度;成功改造新中型生产线精轧机组导卫装置,进一步提高了产品尺寸精度和表面质量,技术改造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改造100吨电炉连铸系统拉矫机,进一步提升现场目视化管理水平,每年可节约油脂采购费100万元……这一切都得益于“三年三步走”(第一年夯基础,第二年创品牌,第三年跻身全国特钢企业前列)规划的实施。
“三年三步走”规划实施以来,山钢特钢集众智、聚众力,在稀土特殊钢、齿轮材料应用研发、新品种开发、生产设备信息智能化管理、职工微创新等方面点亮了更辉煌的创新发展之路。
稀土钢项目点燃创新导火索
稀土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素有“工业维生素”“工业黄金”之称,作为战略资源被广泛应用于各领域。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稀土钢在大规模生产过程中易出现堵塞浇口问题,成了钢铁行业悬而未决的难题。2018年,山钢承接了山东省级重点项目“高端制造装备用高品质稀土特殊钢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研发生产的主战场落在了山钢特钢事业部。
“该项目将极大地促进山钢特钢产品在品种、结构和质量等方面的整体提升,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有助于形成紧凑高效的产业链。”山钢研究院新兴产业所所长许荣昌在与山钢特钢总经理袁本明探讨稀土特殊钢项目时说道。
山钢特钢与山钢研究院、技术中心和营销总公司等单位按照“五位一体”协同机制要求,从原材辅料源头抓起,建立完善的技术标准,开始了艰难的兑加稀土对比实验。稀土钢与其他钢种区别较大,在兑加合金过程中易产生氧化、燃烧现象,再加上由于特钢前期冶炼钢种不同,没有适合的加料器。“没有加料器,我们就自己做,确保兑加合金过程符合要求。做了很多个,也用坏了很多个。”山钢特钢攻关团队成员王毅说,“不光是加料器,试验也做了上百次,两间办公室都被试样堆满了。”
28批次的稀土钢工业化试制、290炉次数据比对、15项专利、10多项技术秘密、2项团体标准……一连串数据见证了山钢特钢攻关团队的努力。依托洁净钢生产平台,该攻关团队成功掌握了稀土钢冶炼及连铸生产的关键工艺技术。5炉以上连续浇铸成功的工业化生产目标得以实现,稀土处理技术推广到2条生产线,现已成功开发4个新品种。2020年10月份,山钢特钢生产的10000余吨稀土特殊钢已发往万达轴承、温岭精锻、建富齿轮、邢台轧辊等客户,反馈效果良好。同时,该项目团队多方走访接洽重点客户,为产品进入高端制造业打好基础。稀土特殊钢项目如同创新的导火索,点燃了新一轮创新引擎,带动了一波创新创效浪潮,助力山钢特钢跑出创新加速度。
定制模式厚植创新沃土
“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精确点出了创新与消费需求的关系。
2020年以来,山钢特钢采用个性化定制模式,先后与中国重汽、朝阳轴承等35个重点客户签订协议,成功开发23个新品种,实现结构增效41.32元/吨钢。“我们以稀土特殊钢项目为引领,以新中型产线为依托,持续加强客户应用研究,客户需要什么样的产品,我们就研发、生产什么样的产品,用创新创造来实现私人定制,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不断提升特钢产品核心竞争力。”负责对接市场和客户的特钢高级主任师李猛说道。山钢特钢转变生产组织模式,实现了以成本为核心向以交货周期为核心的转变,新中型生产线瞄准高端市场,进行私人定制式排产,从接到客户订单到产品下线仅需5天左右。
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创新既是新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也是企业强起来的助推器。山钢特钢创新思维模式,成为公司试点单位,学习借鉴先进钢铁企业特钢板块运营模式,充分释放机制活力,成立特钢产销研一体化运行团队。“原来是经常坐在办公室里通过电话联系客户,现在不是在现场,就是在市场,这两个‘场’就是我的‘主战场’。”山钢特钢生产技术室市场服务组组长时振明表示。
其实,困扰山钢特钢创新发展的“卡脖子”之痛,根在基础。为此,山钢特钢新任领导班子坚持强基础、夯基石。山钢特钢党政领导班子从管理智能化、信息化入手,引导全员加强原始创新、基础创新,持续提升安全、生产、技术、机动等各方面管理水平,让各项工作更加标准规范。2020年以来,山钢特钢先后开发投用了新生产管理系统、新设备管理系统,率先在生产计划、成本管控、设备管理、外委施工申请等业务的数据传输、记录复核方面实现智能管理,为特钢事业部全线管理的智能化、信息化夯实了根基。同时,山钢特钢在连铸产线投用红外热成像监控系统,在新中型产线安装视觉计数机器人,为100吨电炉安装自动测温取样机器人和炉门氧枪……这些推陈出新的新系统、新设备、新工艺、新理念,为特钢智能化、信息化管理厚植根基,为山钢特钢真正强起来培育沃土。
职工微创新释放创新激情
在山钢特钢100吨电炉区域,有一个班组近乎囊括了从全国到企业各层级的荣誉。2015年荣获山东省创新型班组、山东省工人先锋号、公司5A级学习型班组称号,2019年在中国第十五届工业论坛上被评为全国首届“十大班组创新工作室”……这个诸多荣誉加身的班组就是山钢特钢新区炼钢车间精炼班组。
该班组自2015年3月份成立于辉班组创新工作室以来,在时任班长于辉的带领下,累计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8项,其中已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项;参与并完成科技创新项目7项,其中获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主导群众性技术创新12项,获山钢股份莱芜分公司一等奖4项。
一项简单的技术改造,便可反映出山钢特钢职工的创新激情与活力。笔者在于辉创新工作室看到精炼炉风动送样盒前后对比的照片。风动送样盒在管道内高速运动,导致盒体密封圈磨损快,盒内螺母易脱落,寿命短还极易产生故障。于辉和班组职工画图、模拟、分析,在样盒内外部加装垫片和卡槽,采用新材料替代天然橡胶制作样盒密封圈,经过3个阶段的反复试验,样盒寿命大大延长,样盒消耗每月减少108个,每年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近20万元。这项改造方案还申报了国家发明实用新型专利。
不单单是于辉创新工作室,山钢特钢还有孙永喜创新工作室、李猛创新工作室,全员行进在创新的道路上。据统计,2020年以来,山钢特钢累计完成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成果240余项,完成职工改善项目37项,实现经济效益上千万元,进一步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服务改进、提质降耗等各项工作的全面提升。
“要让大家‘落子’在特钢发展的‘大棋局’中,用青年人才的创新思想、创新理念、创新技能为特钢发展赋能。”山钢特钢党委书记王可昊曾这样表示。山钢特钢按照“五位一体”机制,以人才为支撑,开展“百人成才工程”,持续加强人才梯队建设。作为“百人成才工程”的一员,入职仅3年的田紫宇在精整车间现场和外国专家学习设备调试,不仅摸透了探伤机的使用、排障和调试工作,还当起了“小师傅”,带着4名50岁左右的“大徒弟”攻克了探伤设备同心度校准、延长探伤设备使用寿命等难关,迅速成长起来,用创新创效助力山钢特钢强起来。
“创新始终是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我们要做的不仅是加大技术创新投入,还要建立创新容错机制,鼓励全员不断创新、不断尝试,按照‘揭榜挂帅’的原则,让能者上、让有为者上,激发全员的创新热情。”山钢特钢总经理袁本明表示。
“要加强精品特钢新区建设,将特钢打造成为‘特区’!”2月11日,山钢股份党委书记、董事长,莱芜分公司党委书记王向东慰问特钢转炉连铸工程项目部时,又为山钢特钢擘画出了新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