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铁矿石供应链战略管理模式探析
江秀霞关于铁矿石价格的预判,仅仅研究其铁矿石本身的供需基本面是不够的。由于其市场信息过于透明,金融属性在资本炒作和国际形势不稳定的背景下屡屡被强化。钢铁行业发展早于我国的近邻日本对此就早有研究。该国意识到了钢铁工业对于国民经济、军工领域等的高度重要性,认为铁矿石不仅仅是一种商品,更是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因此,铁矿石供应链的战略管理十分重要。二战前,日本主要以长协模式采购铁矿石在甲午战争之后的5年(1895年~1900年)里,日本不仅利用清政府支付的战争赔款(3.7亿两白银)增加设备投资,加速完成本国工业革命,还同步完成了金融改革,从银本位转变为金本位,成为亚洲金融中心,并且利用甲午战争中缴获的武器(战舰、炮弹等)与俄国交战(1904年~1905年),获得了满洲的权益,并将朝鲜纳入其殖民地版图,从此加入了帝国主义强国的行列。日本最早、最大的官营钢铁厂——八幡制铁厂就是在甲午战争后创建的,该制铁厂的设备和技术从德国全套引进,并与中国大冶铁矿签订了15年(后延长至30年)的长期购买协议。在此期间,日本除了从中国和朝鲜进口铁矿石外,还从部分东南亚国家(如马拉西亚、菲律宾)及澳大利亚(1938年强令禁止出口铁矿石,1961年解除禁令)进口铁矿石。然而,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导致日本进口铁矿石的路线被掐断,中国便成为其赖以生存的主要铁矿石进口国。1945年以前,日本先后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战时铁矿石供应状况的恶化令日本深刻认识到保障铁矿石资源供应稳定的重要性。二战后,融资买矿逐渐取代单纯进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着手重振其钢铁工业及国民经济。1946年~1960年,日本累计进口铁矿石7615万吨,海外依存度为84%,主要从马来西亚(30%)、菲律宾(18%)、印度(26%)、美国(10%)和加拿大(7%)进口。位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在这一时期相继独立,日本不得不与经济独立地区的欧美矿业进行技术、资本合作,通过与发展中的日本国内市场相结合,出现了融资买矿模式——主要由矿业公司、专门商社(指日本主要从事铁矿石进口代理等服务业务的商社)参与海外资源的开发融资。融资买矿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主要表现为对印度、菲律宾等地的矿山进行融资和技术指导。20世纪50年代中期,融资买矿成为主导,取代了二战初期日本针对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的单纯进口模式。在这一时期,随着日本国内钢铁需求激增以及东南亚小矿山资源的殆尽,日本开始对全球铁矿石资源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