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钢京唐二期新产线达产达效

5月份,首钢京唐公司MCCR产线--世界首条多模式全连续铸轧生产线产量达到18.8万吨,热基镀锌产量达到5.3万吨,十八辊单机架产量达到2.5万吨,均突破设计产能。MCCR产线连浇炉数、铸机拉速、薄规格比例等指标不断实现新突破。新产线效益达到预期目标。提档升级赋新能,首钢京唐公司广大职工追求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更坚定,做钢铁旗舰的勇气和底气更足。

“悬着的心放下来了”

“对于建设MCCR产线,我们是冒着极大风险的。世界一流的钢铁企业,都没有这么干过。所以,建设时,我们统筹考虑了盘活存量资产、匹配固有产能、优化产品结构、兼顾市场动态等多方因素,才作出了决定。”首钢京唐公司副总经理杨春政说,“设计之初,我们广泛调研了浦项、梅钢、日照等相似产线,对方案也进行了充分论证。针对京唐生产模式,提出了提高钢通量、增设隧道炉等多项极具挑战和风险的创新设计。最终我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成功。大家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了。”

首钢京唐的“MCCR”,是世界首条多模式全连续铸轧生产线,在多个技术领域开创行业先河。主要产品包括汽车结构钢、高强钢、耐候钢、冷成型钢、热基镀锌等“以热代冷”的高附加值产品,具有“超薄”和“高强”两大特点,与集团钢铁板块相关产线和京唐一期产线,形成了优势互补。“那会儿的压力实在太大了。因为去年年初的疫情,60多名掌握核心技术的意大利、日本等外方技术专家全部撤离,MCCR产线调试计划被打乱。有一个月,发生了24次故停……”钢轧部部长王国连说,“2020年年初,集团把MCCR产线达产达效列为了重中之重。”关键时刻,首钢京唐公司总经理曾立斩钉截铁地表示:“一天也耽误不起,一刻也不能停!企业要发展,最终靠自己!”

紧急关头,公司党委顶住压力,当机立断作出重要决定:成立攻关团队,独立调试!公司组建了以钢轧作业部、制造部、技术中心、设备部等单位技术精英为主的“16+1”攻关团队,即十六个课题组+一个综合推进组。课题专人专项推进,每月跟踪评价,推进现场问题快速解决。感应加热器是产线的核心部件,但故障率偏高,严重影响生产。供应商对此的答复是:必须外方人员修复,中方不具备这个资质和能力。然而,面对外方返程无期,以钢轧部董占奎为首的团队火速制定了修复方案,点检、首宝核力、首自信各路人马齐上阵。为了解决“疑难杂症”,攻关团队自己制定了“1630”工作制,即一天工作十六个小时、连续工作三十天、周末和节假日无休。因为没有指导手册,他们只能边研究边修复。经过半个月的艰苦努力,他们利用手里仅有的资源,在没有外方协助的情况下一举完成了自主修复,初步解决了感应加热器异常问题。

“产线制造能力的持续提升,可以说是汇聚了‘集团之力’。兄弟单位、科研院所、行业专家纷纷出谋划策。尤其是技术中心的20余名博士,他们扎根现场、服务产线,钻炉膛、调喷嘴、值夜班、盯曲线的干劲儿,刷新了我对‘科技人员’的认知。”王国连接着说。MCCR产线的工作辊磨损较快,导致辊期无法进一步延长,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也难以提高。面对“卡脖子”问题,技术中心的文杰博士主动请缨,他一边学习热轧工艺知识,一边研究新产线的特点。通过试验,进行了大量优化调整,辊期长度足足提高了几公里。

但文杰博士没有满足,通过在磨损数据和轧制工艺参数上下功夫,经过反复验算,终于开发出了适用于MCCR产线的特殊工作辊辊型,以及配套的窜辊策略,辊期达到了130公里以上。“外方的撤离,给我们的调试工作带来了困难,但从另一方面讲,促进了我们自己科技人才的成长,也为我们探索、掌握产线核心技术提供了动力。”

2021年年初,MCCR产线产量、产品质量、各项指标均取得了较大的进步。随着向达产达效目标的不断趋近,广大职工爬坡过坎、奋勇争先的热情持续升温。“2019年调试的时候最累,那时真是不分白天黑夜,白天调试,晚上分析。太困了,就在办公室用椅子拼个‘平板床’眯一会儿。”全国劳动模范、精轧操作工荣彦明说。2020年,前后共有来自一期产线的十多名生产骨干和来自首秦的经验丰富的老职工支援到MCCR产线生产现场。

“160名新毕业入职的学生太给力了,在通钢培训期间,仅两个月就达到了可以独立操作的水平。这也要感谢通钢、唐钢等兄弟单位的鼎力支持。”荣彦明说。这期间涌现了像浇钢操作李忠耀、精轧操作武海硕等优秀职工。作业区针对调试过程中的故障、事故和技术、设备、工艺上的完善改进,面向四班开展集中培训,迅速统一了共识,为后续工作顺利开展做好铺垫。同时,对四班骨干力量进行统筹分配布局,营造了四班之间既竞争又协同的工作氛围。先后解决了MCCR连铸机拉速、隧道炉降低燃耗、轧制镰刀弯等技术难题,极大地改善了主轧线表面缺陷。通过不断学习攻关,一线职工迅速成长,随之掌握了低温穿带操作、轧辊开轧水平度控制等一系列核心技术,为MCCR产线产能整体上水平奠定了的基础。

2021年1至5月份,MCCR铸机连浇炉数大幅提高,轧制公里数不断延长,最高连浇炉数22炉,打破投产以来最高纪录。5月15日浇铸钢水量37炉,钢卷日产量达到7774吨,刷新日产纪录,综合成材率96.45%,均创出历史最好水平,实现了连浇炉数、日产纪录、成材率“三突破”。5月份最大轧制公里数152公里,首次突破150公里。首钢京唐公司MCCR产线,已经成为目前世界上通钢量最高、拉速最快的生产线。

“难过的坎迈过来了”

“2020年是中厚板双线协同的第一个完整年,我们完成了集团和京唐公司下达的达产达效任务目标。”中厚板事业部部长田士平掷地有声地说,“2021年中厚板要坚持以效益为中心,牢固树立‘市场+现场’双向管理理念,深挖内部潜力,强化管理基础,持续提高产品竞争力。”首钢京唐中厚板产品坚持走专业化、差异化、高端化路线,为持续推进产品研发、优化产品结构、开拓高端市场探索了新途径。

2021年3月份,在中集来福士年度供货商评价中,京唐公司荣获中集来福士2020年度“优秀合作伙伴”荣誉。“京唐供货钢板是所有供货商中质量最好的,钢板尺寸控制、表面预处理质量以及合同交货期都超出了我们的预期。”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工艺部于云龙主任说。

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是中集集团旗下公司,是海洋平台制造业龙头企业。2020年4月,总投资过百亿的亚洲最大海洋牧场项目落地烟台,项目依托八角湾海洋经济创新区建设。投资方之一的中集集团,分批次投放100个深远智能化网箱。

该海上养殖项目用钢,主要是AH36/DH36海洋平台用钢,所有钢板要求表面抛丸喷漆预处理交货,而且技术质量要求非常严格。对抛丸后钢板表面质量的要求,相当于把1/5的A4纸厚度的漆膜稳定附着于钢板表面,对钢板的清洁度、粗糙度要求极高。接到生产任务后,中厚板事业部通过加热、轧制工艺调整等措施,不断提升钢板的表面质量。生产过程中,专业工程师全程跟踪,对钢板实际表面质量进行逐块确认,确保喷漆后质量符合用户标准。2020年10月份,首钢京唐顺利完成第一批产品交货任务,钢板质量得到了用户的一致好评。

在向低成本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目标推进的过程中,挖掘热处理能力无疑是必经之路。2021年初公司和部门定下了目标,并作为公司级重点挂牌督办项目。水冷专业工程师田鹏成为这个项目的主要负责人。

他从理论工艺路线的确定到实际工艺的现场执行,从理论成分组织的设计到小批量试制后的验证,从实验室试验到工业批量生产,与现场操作人员紧密配合,对工艺执行中出现的每种情况做了预判

关键词: 首钢 二期 新产 达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