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钢铁工业发展史带来的启示

●不论美国还是日本,均在其规模化发展阶段的中后期就已经将行业集中度大幅提升至较高水平。●从美国、日本等国的钢铁工业发展历程中不难发现,在钢铁工业迅猛发展的同时,铁矿石等上游主要原料资源保障的战略布局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江秀霞美国钢铁工业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17世纪20年代。然而,美国钢铁工业真正的高速发展始于19世纪60年代,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美国工业化浪潮走向巅峰,美国崛起成为世界上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雄霸世界近一个世纪。尽管美国钢铁工业的崛起历史距今已相当久远,并且在该国和世界的经济发展进程中远离了舞台的中心地位,行业高光消失殆尽。但是,站在工业革命进程和经济结构转型等角度,美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历史对我国钢铁行业的发展仍有不少启示。

 

外界因素推波助澜 钢铁工业盛极而衰

 

探析美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历程,就不得不提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西方国家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60年代。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中,机械化作业兴起,工厂成为工业化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之一,并日益发挥重要作用。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浪潮中的表现最为突出,于19世纪40年代崛起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但是好景不长,第一次工业革命结束后不到二三十年的时间,第二次工业革命便拉开了序幕。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上,通过技术革新、能源革命、规模化生产,推动工业发展的重心从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向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转移,并且衍生出一系列以钢铁为中心的上下游产业生态链。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西方经济发展,促进了世界范围内殖民和被殖民体系的形成。事实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时,在瓜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过程中矛盾激化的结果。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是由于资本主义过度发展,导致产品供应过剩、利润分配不均等社会矛盾激化。美国就是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凭借两次世界大战促成的市场机遇,迅速发展并赶超英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国。从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中叶,美国钢铁工业的规模化发展贯穿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整个进程中,推动了该国制造业、城镇化以及综合国力的迅猛发展。1956年以后,随着日本钢铁工业崛起以及美国经济结构成功转型,美国钢铁工业逐步迈入调整和升级阶段。1956年~1981年,美国粗钢产量年均增速仅0.1%,在市场需求和竞争格局的影响下持续出现增增减减的波动变化。其间,美国粗钢产量于1973年创下历史最高纪录为1.368亿吨,全球占比达到19.8%。同年,日本粗钢产量也创下历史最高纪录为1.19亿吨,全球占比达到17.3%。此后,日本钢铁工业走向成熟,美日之间的贸易战持续不断。再往后,中国拉开工业化的序幕,逐渐成为全球性供应大国,美国钢铁工业走向没落。具体而言,美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历史可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860年~1900年 起步也是起飞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展开,美国钢铁行业涌现出大量的创新技术和市场需求。美国粗钢年产量由1860年的1.3万吨增长至1900年的1035万吨。40年间,美国粗钢产量年均增速高达18.2%。之所以说这一阶段既是起步也是起飞,是因为尚处于起步阶段的美国钢铁工业不仅有力地推动了美国产业结构的变化,也迅速占据了全球制高点。1884年,美国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首超农业;1886年,美国以260万吨的粗钢产量超过当时的第一大国——英国;1899年,美国成为粗钢产量占全球总产量43%的钢铁大国。换句话说,虽然当时的美国钢铁工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但美国已经是全世界规模最大、最具竞争力的钢铁大国。在此期间,美国叠加英国、法国、德国的粗钢产量,累计占全球粗钢总产量的83.2%。然而,彼时的亚洲基本没有什么具有规模的钢铁企业。可以说,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美国提供了崛起的历史机遇。美国准确把握机遇,充分利用国内丰富的资源,发挥规模化发展的优势,才能把手里的好牌打得更精彩。1901年~1920年 茁壮成长在20世纪的前20年里,美国粗钢产量从1035万吨增长至4280万吨,全球占比最高达到60%。美国粗钢产量远超英国、德国等欧洲诸国的粗钢产量总和。同时,欧美国家粗钢产量占据全球粗钢总产量的91%。因此,部分学者把第二次工业革命称为西方国家的工业革命也并不是毫无道理的。然而,在西方国家积极开展工业革命的同时,中国仍处于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江河日下、积贫积弱的阶段。在美国钢铁工业茁壮成长的20年里,出彩的不仅仅是持续扩大的产量规模,还包括技术的创新、行业集中度的提升以及产业资本的迅速积累等。美国钢铁公司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公司,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被新日铁公司赶超。其承载了美国钢铁工业的技术进步,也代表了美国企业现代化管理的发展和产业资本的积累。美国钢铁工业将国内能源及矿产资源与下游制造业紧密连接成一条产业生态链,围绕钢铁工业,迅速发展了铝业、玻璃、汽车、机械、电气、军工、航工等制造业,促进了美国经济高速发展,推动了该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创造生产奇迹。在行业集中度方面,1901年,仅卡内基联合创办的美国钢铁公司就控制了美国六成以上的粗钢产量,并且在此后数年内不断实现兼并重组。1906年,美国建造了第一套电炉,为美国电炉钢发展拉开了序幕。1921年~1955年 激烈动荡之所以称这一阶段为激烈动荡的发展阶段,是因为在1921年~1955年这30多年里,美国不仅经历了全球性经济危机,同时引发了长达数年的经济大萧条,还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1920年,美国粗钢产量为4280万吨。在大萧条时期,美国粗钢产量骤降至1390万吨,1930年~1932年粗钢产量年均下降37.6%。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美国在战争中挖掘出巨大的市场需求。1955年,美国粗钢产量高达1.06亿吨。在这一发展阶段,美国粗钢产量仍然保持年均增速2.6%。从钢铁工业发展与城镇化率的角度上看,1955年美国钢铁工业走完规模化发展阶段,本国城镇化率达到67.16%。值得一提的是,1945年二战结束前夕,美国政府考虑如何把国家科学研究与战时的经验相结合,用以指导未来,创办新的企业,增加新的就业机会,提高国民生活水准。历时8个月的研究,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科学顾问的万内瓦尔·布什于1945年7月19日发表《科学:无尽的前沿》报告。该报告提出将科学技术作为美国战后建设的一个核心任务,从战略层面(科学技术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政策层面(政府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角色和职责)以及方法论层面(关于科学和技术的具体论述,如基础研究)等为战后美国科技的高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1956年~1975年 转型升级在这一阶段,世界逐渐进入和平发展时期,美国经济也迎来黄金发展期。除了钢铁工业,该国绝大多数制造类行业在国际上都具备明显的竞争优势。美国钢铁工业经历了前3个规模化发展阶段后,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得到极大增强。在国内,美国迫切需要进一步转型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在国外,以日本为代表的一些国家积极在战后谋求经济发展。于是,美国开始将一部分传统落后、相对低效的工业产能(包括粗钢产能)转移至日本等其他国家。到了20世纪70年代,随着日本战后重建,1980年日本以1.11亿吨的粗钢产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产钢大国。经济转型都必须经历一个痛苦的发展阶段。随着日本钢铁工业的兴起,生产成本上升,技术被追赶,使得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美国经历了一段相当难熬的转型过程。1982年~至今 走向没落受日本制造业冲击,美国不少钢厂被迫关闭。同时,随着国内工业化推进以及产业结构转型成功,美国钢铁工业也从国内主导产业中退出,开始走向没落。1982年~2020年,美国粗钢年均产量为8750万吨(2020年,美国粗钢产量为8776万吨)。美国钢铁工业盛极而衰,符合自身经济发展的规律,同时也是其他少数成功实现工业化的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事实上,从1956年开始,伴随着日本等亚洲国家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美国也在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末不断发起针对日本的贸易战。但30多年的贸易战并没有阻止日本制造业的战后重生与崛起,直至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他山之石 引以为鉴

 

鉴往昔,知来者。尽管美国钢铁工业的崛起历史距今已相当久远,但从工业革命进程和经济结构转型等角度上看,美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历史仍可以为我国钢铁行业的发展带来启示。我国钢铁行业集中度提升明显滞后,其副作用不断显现。不论美国还是日本,均在其规模化发展阶段的中后期就已经将行业集中度大幅提升至较高水平。几乎所有成功完成工业化的国家,钢铁工业的迅猛发展既是因也是果。钢铁工业的发展不仅关系上游资源安全供应的问题,还涉及下游制造业能力、全球竞争力的问题。随着钢铁行业迅猛发展,我国对焦煤、铁矿石等上游原料的长期保障问题亟须解决。据2020年数据,我国粗钢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57.5%。其中,高炉生铁产量又占到全球高炉生铁产量的68.3%。铁矿石作为高炉主要生产原料之一,我国进口依赖度高达82.4%,并占全球海运总量的75%。以这样的钢材供应和铁矿石需求规模,我国尤其需要对资源战略保障予以高度重视、从长计议,才能充分发挥以市场换资源的优势。从美国、日本等国的钢铁工业发展历程中不难发现,在钢铁工业迅猛发展的同时,铁矿石等上游主要原料资源保障的战略布局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当然,这需要雄厚的产业资本及海外投资经营的实力。我国钢铁规模化已得到充分发展,预计未来将更多地围绕经营效益增强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在全球货币超发背景下,矿产资源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其价值将不断被高估。资源消耗型制造业应充分考虑资源溢价偏高的问题,进而确保钢铁及其下游制造业的经营效益和全球竞争力。这需要企业作为微观个体紧跟市场需求变化并快速响应,将规模化供给转化为市场资源,换取经营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