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对成长股有偏见吗?成长股重点不在于选择宏观的行业吗?

投资者对成长股有哪些偏见

同价值投资一样,大多数投资者对成长股投资存在严重的偏见和误解。

1、成长股重点不在于选择宏观的行业,而在于选择微观的公司。投资者普遍认为成长股是与网络、IT、生物技术等新经济产业相联系的。不可否认,在成长性高、未来前景好的行业里公司更容易获得高成长,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热门的行业才能诞生好公司,并且热门行业的高成长往往是昙花一现。相反,令人意外的是,观察历史的牛股不难发现,很多优秀的成长股都处在一个缓慢增速的行业里,关于低增长的行业投资者普遍有严重的偏见,他们认为缓慢增长甚至不增长的行业不是一门好生意。事实上,只有低增长的公司不值得投资,但低增长的行业里照样可以出现优秀的高增长的企业。所以一些低速增长的冷门行业对优秀的公司来说也可能是一门绝好的生意。一些冷门行业或者夕阳行业由于需求稳定,行业的增速很低(甚至出现0增长),经营不善的弱者一个接一个被淘汰出局,但一些优秀的公司能够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政策、天然壁垒等其他客观条件,不断地占领市场份额,不断地淘汰同行业的其他公司,使得供应端进一步减少,最终形成寡头垄断。那毫无疑问,这就是优秀的好公司(彼得林奇称这类公司为沙漠之花,我把它归类为冷门行业的隐形冠军)。同时他不喜欢投资热门的科技公司,首先因为根本搞不懂这些高科技公司(又有多少投资者能真正搞得清楚热门科技公司的技术呢);其次,他认为因为热门行业带来巨大的利润,所以想要投身热门行业的人和资金会源源不断,某个公司设计出了一个跨时代的产品,那么其他的竞争对手也会迫不及待的去研发,不仅是小公司,连大公司都没有办法保持竞争力(比如苹果打败了诺基亚,朝阳行业的竞争就是那么残酷)。而相反,资本对那些几乎不增长的行业几乎都是不屑一顾,由于几乎没有新的进入者,一家优秀的公司可以继续保持原来的优势并缓慢的扩张,不断的增大市场份额(林奇称之为沙漠之花公司)。彼得林奇以SCI丧葬公司为例:当时SCI已经拥有全国5%的市场份额,没有什么对手可以阻止SCI把市场份额提升到15%,因为沃顿商学院的高材生绝不会琢磨如何去和丧葬业的公司竞争。彼得林奇整个职业生涯都在用很大精力去研究和投资一些不起眼的冷门公司,不投资热门行业根本不妨碍他成为最伟大的成长股投资大师。另一个角度看,普莱斯认为,夕阳行业如果脱胎换骨进入了新的成长期,不管是新产品的开发还是老产品有了新用途,都可以成为成长股的投资对象。

2、成长股不一定和市值大小挂钩。投资者的一个严重误区(特别是中国)是认为成长股的筛选条件一定是公司要小,股本小、市值小,才有成长的空间,但市值小只是充分条件,并不是必要条件,大市值的蓝筹股同样可以保持成长性。并且,在一些细分行业小公司面临激烈的竞争,上一条说道,热门行业的公司就算有技术有市场也可能会被淘汰,更不用说没有很高壁垒的小公司了。另外,细分行业获得比较滋润的公司,也可能面临行业太小,成长空间有限的局面,如果不跨界突破很难成为大公司。相比较,一些大市值公司如果具有很高的壁垒,同样有持续竞争力。典型的例子如沃尔玛、可口可乐,他们在成为进入成熟期后仍然保持了数十年的竞争力,成为高成长的蓝筹公司,从大市值变为更大的市值。

3、真伪成长之分。从历史经验看,多数成长股只是昙花一现,这些企业往往是因为站在了行业的风口才有的高成长,这种高成长只能保持很短的时间。不管是从商业规律还是历史数据来看,真正能够脱颖而出从小公司成长为大公司的股票寥寥无几,一个伟大的成长股的背后是千万失败的小公司。所以,大多数成长股都是属于伪成长股,他们的成功并不是因为自身具有很高的壁垒或持续市场竞争,往往只能是昙花一现。很多人至今仍搞不清楚真伪成长股之分。

4、成长并非越快越好,成长也是有极限的。巴菲特说过:“在一个有限的世界里,高增长率必定自我毁灭。如果这种增长的基数小,那么在一段时间内这条定律不一定奏效。但如果基数膨胀,那么机会就将结束:高增长率最终会压扁它自己的支撑点”。所以不要一味地追求企业成长。投资者随时都要有清醒的意识,即公司高速成长本身或许就同时意味着高速地奔向毁灭。另外,成长股也是有天花板的,从美国成长股的研究来看,每只成长股都只有一个明显持续的快速增长阶段,经过成长期后,营业收入很难再保持大于20%增速。成长股的利润拐点和营业收入拐点存在明显相关性。总之,成长股投资并不能唯成长即投资。

关键词: 投资者 成长股 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