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同春】中国式现代化的“郑州图景”大型系列报道 第八篇章 “环境保护”之一:天蓝山绿水更清

核心提示

党的二十大报告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重要特征。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当前,全市上下正在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全国两会精神,以“当好国家队、提升国际化、引领现代化河南建设”为总目标,全面开展“三标”活动、深入推进“十大战略”行动,加快“四高地、一枢纽、一重地、一中心”和郑州都市圈建设,以风雨兼程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全力以赴拼经济,千方百计促发展,奋力谱写中原更加出彩的郑州篇章。


(资料图片)

本报特推出【家国同春】——中国式现代化的“郑州图景”大型系列报道,全方位展示郑州市全力以赴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的干劲和蓬勃的朝气。今日刊发第八篇章“环境保护”之一《天蓝山绿水更清》。

龙子湖智慧岛风景秀丽 马健 摄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刚刚退休的郑州市民刘红丽外出踏青,发现郑州越来越美——天更蓝了、地更绿了、水更清了。公园绿地蜡梅暗香浮动、迎春连翘金黄一片……城乡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高,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她忍不住频频拍照发朋友圈,分享愉悦的心情。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郑州,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举措,全方位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以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不断提升民生福祉。

重污染天明显减少

“现在的蓝天不再靠‘等风来’。现在蓝天早就不足为奇,已经变成常态。”幸福蓝天公益组织负责人王鹏说,他曾连续多年在福塔前用镜头记录郑州的天空,天空由灰到蓝的变化,好天气不断增多,他也越来越爱郑州这座城市。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环境监测数据印证着人们的切身感受。2022年,我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成效显著,圆满完成PM2.5、PM10、NO2、重污染天控制目标,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全国168个主要城市中连续三年退出后20位。主要指标中:PM10年浓度77微克/立方米,在全省正排第8;PM2.5年浓度45微克/立方米,在全省正排第4;NO2年浓度27微克/立方米,改善率在全省正排第1。

“郑州市在环境资源禀赋差、环境承载能力不足、机动车存量巨大的情况下,NO2年均浓度降到了以前的一半,治理效果仅次于北京、深圳,世界领先,是很了不起的成就!”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教育部特聘长江学者吴烨教授由衷地说。

群众的“幸福指数”,离不开大气污染治理的“精准指数”“科学指数”和“辛苦指数”。

2022年,郑州市深入推进大气环境治理,牢牢把握减污降碳总抓手,开展PM2.5与臭氧协同控制,完成321家工业企业低效VOCs治理工艺提升,完成34家工业企业低效除尘治理工艺提升,全市水泥行业全部实现超低排放;提前3个月完成国家城市大气温室气体监测试点目标任务;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治理,135家企业实现低VOCs含量原辅材料源头替代,4个产业集群挥发性有机物“一园一策”方案编制完成;探索建立“1+N”绩效分级服务,培育了一大批绿色引领企业。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空气质量好转肉眼可见,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也都发生明显变化。

“臭水沟变‘桃花源’,美到不敢相信。”贾鲁河的变迁让市民受益良多。多年枯河再现碧水清波,数十公里岸绿景美,为城市系上灵动的绿飘带。

“2022年,全市10个国省控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其中黄河花园口、贾鲁河尖岗水库、双洎河新郑黄甫寨、伊洛河巩义七里铺、颍河登封白沙水库、双洎河新密马鞍垌、航空港区丈八沟梁家桥和梅河老庄尚等8个断面达到Ⅲ类及以上水质,7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和14个县级饮用水源地取水水质达标率100%,南水北调工程总干渠(郑州段)水质稳定达到二类以上。”郑州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说。

生态环境底色亮点不断凸显。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高标准推进国家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和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建设,初步探索形成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定的“郑州模式”,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农村黑臭水体深度治理率达到90%,“十四五”国家“无废城市”试点有序推进。生态损害赔偿改革成效明显,新郑市龙湖镇土壤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一案入选最高人民法院典型案例。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切实有效。编制完成《黄河郑州段滩区和邙岭生态专项规划》,探索建立黄河流域核心示范区跨区域水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建成黄河(郑州段)数字化生态保护监测平台(一期),组织实施六个专项行动,有效提升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成功举办郑州市黄河流域突发水环境事件应急演练,中央、省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题到期整改率100%。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如今的郑州,碧波万顷、水鸟翻飞的生态之美正在呈现。在西流湖公园成为百余种鸟类的栖息地,疣鼻天鹅在湖中畅游,红嘴蓝鹊在树上做窝,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和谐景象。在北龙湖公园,一对疣鼻天鹅不仅来安家落户,还繁衍后代,留下一段佳话。

黄河湿地中牟段鸟类由原来的169种增加到251种,豆雁、灰鹤流连忘返,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鸨也频频现身。

黄河湿地巩义段,“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环境让百鸟近悦远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二级保护动物大天鹅等时常在此逗留。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郑州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根基正在不断夯实,污染治理正在由坚决走向深入。

2022年12月29日,市委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强调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坚决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持久战,以结构调整加快推动绿色转型发展,以生态建设持续稳固“绿城”基底。

进入2023年,郑州污染治理实招频出:

推动油品升级汽车减排,让蓝天白云常住人间。2023年1月1日起,全面供应国家第六阶段B级标准车用乙醇汽油,停止销售低于国ⅥB的车用乙醇汽油。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提供的实车试验数据,此举可使汽油车颗粒物排放下降20%~30%,碳氢化合物下降10%~15%,一氧化碳下降6%~10%。

统筹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深入开展生态环境系统“万人助万企”活动,对企业实行正面清单,优化排污许可管理,支持服务重大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实现全市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盖,2023年2月起,排污许可证发放压缩到符合条件后的1~3天。

展望“十四五”,郑州正在向更多生态目标奋进

持续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战、臭氧污染防治攻坚战、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三个标志性战役。

实施再生水循环利用项目18个,建成投用后每年可降低新鲜水取用1.72亿立方米,相当于12个西湖水量,节约生态调水费用2.06亿元。

全市公共领域车辆实现新能源化,公共充电桩与电动汽车比例不低于1∶8,重污染天气基本消除……

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人民对蓝天、碧水、净土的需要仍在不断增长,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随着污染治理的深入实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郑州实践的持续推进,一个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郑州必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策划:卢士海

统筹:程玉峰

执行:孙新峰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