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学区制教育装备管理模式的思考

【摘要】学区制教育装备管理模式是县域内推进教育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当前,农村学校学区制管理已因地制宜走过政策初创期,逐渐步入政策的深化发展期,本研究立足前期管理、建设经脸,发现在深入推进过程中面临效果评价、学校组织、校际合作的可特续性等诸多难题,通过加强评价研究、改进规划、升级组织紧密度、增强系统建设、提升内部合法性,降低外部管理成本等方式予以破解。


(资料图)

【关键词】教育装备;学区制管理;一体化发展;资源优化

【作者简介】张陈,四川省巴中市南江思源实验学校教师;吴红,南江县教育技术装备研究中心研究员

学区制教育装备管理是南江县推进中小学公共教育服务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县域内9个学区管理的政策起步时间和具体规划略有不同,但大部分地方已走过政策初创期,迈向政策的深化发展期。在此背景下,本研究总结分析该县教育装备管理前几轮政策推进中的阶段性问题,尝试为后续相关政策的优化和完善提出建议。

一、学区制教育装备管理的重要意义

2021年学区制装备管理的探索经验被南江县教科体局吸收,成为解决“资源闲置”“择校”“城乡一体化发展”等问题的方法之一。在教育技术装备研究中心推动下,更多农村学校因地制宜推出地方版的学区制管理。经过两年的发展,全县实施该管理模式的学校达100%。政策促成了形式多样的跨校联盟,对于优化教育资源、提升装备管理质量、促进装备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 优化教育装备资源

学区管理联盟在资源开发上具有优势。鉴于学区治理主体的多元性,装备资源供给突破单一中心的格局,大大拓宽来源,在财政资源上,教科体局对纳入试点的学区给予固定的经费支持,成为学区常规财源。此外,部分学区与地方政府和社区等建立起制度性联系,拓展了非常规财源。凭借组团优势,学区还可以在教育装备人力资源和管理资源上发挥联合效应,增加专职资源和校外资源。除装备数量提升外,学区内各学校通过联合、共建等方式,合作提升装备资源的转化质量,如通过管理人员定期交流等方式实现人员互动,提升人力资本使用;通过共建实验室的方式,提升师生实验质量。相较于单一学校的原始资源,经学区加工后的装备资源运用效率更高、质量更好,更能促进教育的优质化发展。

(二)推进装备资源均衡配置

把装备资源从个别学校提升到学区层面,展现了“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路,本质是变装备资源的“单位独有”为“学区共享”。通过统筹和调配,学区可以形成共同的“经费储存罐”、人力“蓄水池”和实验图书资源库,使这些资源在校际间流动起来,提升优质资源的辐射作用和使用率,也能促进学区资源的均衡发展。学区制装备管理资源均衡路径可视为公共教育资源再分配。这种再分配实际上是在教育投入固定的条件下,通过优化管理流通来促进均衡,提升县域内教育装备水平。

二、学区制教育装备管理的现实困境

(一)评价体系难以肯定目标的达成

学区制管理愿望是“公平与均衡”“资源优化”“城乡一体”。 “均衡”是目标所在,也是效果评价的重要关注点。当前效果的评价多以经验介绍为主,较少以量化的实证方式求证。在为数不多的量化评价成果中所得出的结论也存在一定矛盾,这使得该管理政策存续与优化的进一步讨论缺乏足够扎实的实证支持。

从效果的作用对象来看,学区制装备管理政策有助于提升管理人员素质,但对装备资源的实际应用,对城乡学校均衡发展作用未达初衷。就学校而言,能一定程度增强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力,但对学校联盟的资源融合效率整体水平并不高。

从效果的异质性来看,城乡学校个体差异已得到证实。该管理模式影响城乡异质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心地区、城乡结合部学校装备的均衡发展,但农村学校和其他地区的差距依然存在。

(二) 学区制装备管理设计遭遇学校管理冲击

学区制装备管理被定位为促进学校间教育装备均衡发展的组织,贯穿了“校际均衡“的设计。然而作为一种独立正式组织,学校在长期与政府、家庭和社会的互动中形成了“以校为本”的思考逻辑,即以服务和维护好本校的利益为重要原则。当与其他学校的互动不违背这一逻辑时,学校可适当允许互动的发生。但当互动触及了学校的核心利益,则会形成巨大的抗拒力来阻止互动的发生。薄弱学校希望通过“校际均衡”的设计提升本校实力;但对优质学校而言,在无其他利益补充的前提下,输出自己的核心力量来追求“校际均衡”则意味着削弱自己的相对优势,难以克服的自我保护和竞争意识阻碍了学区内教育装备的深度融合。

从表面上看,学区内部装备资源共建共享开展得很好,然而有关活动却多局限在不涉及升学竞争上。调查显示,在学区可共享的资源清单上,“有使用学区内部优质场地、设备、图书、实验室等资源”的比例最大,达26%、21%和12%和20% 。可见,学区制装备管理模式在综合活动和特色资源的共享上发挥了较大作用,却很少涉及核心资源。研究发现核心资源的共建共享受到学校私益的阻碍。例如都有初中的学校之间,表面上不竞争,但是私下肯定会有竞争。这反映了部分学校基于自我保护的观念、在合作中有所保留的心态。在考试评价体制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学校会将其核心装备资源在活动过程中进行选择性的回避。

(三)学区制装备管理政策主导抑制校际间合作的可持续

首先学区制管理的成立主要争取外部合法性,自身动力有限。其次从运行的过程来看,他高度依赖教育主管部门的行政指令。最后,很多地方对学区制装备管理存续性高度质疑。

三、学区制教育装备管理政策破解建议

(一)加强相关评价的研究,提升规划

管理效果的评估与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一方面是学区制教育装备管理政策还需进一步加强。南江县已有部分评估实证研究实现了很大的突破,但还有个别研究结论还存在遗漏和偏误。因此,有必要在后续研究中通过科学严谨的设计来识别政策效果。此外,在已有评估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缩小学区内部的校际装备管理差异。另一方面,管理工具的选择有待改进。目前,多以激励工具为主,能力建设和系统变革为辅。事实也证明,大量的学区联盟组织建立起来后,管理能力和系统内部变革的使用有助于薄弱学校适应学区跨组织合作的治理能力,对教育装备资源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增强学区组织紧密程度,强化装备文化建设

当前,随着教师“县管校聘”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以及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的实行,学校的组织边界受到很大影响。南江县部分学区还通过捆绑式评价来突破学校的组织边界。在学区制装备管理过程中应提升评价激励机制的“捆绑”程度,从“半捆绑”迈向“全捆绑”。在成员学校态度和文化方面,要相互信任和求同存异。大力提倡公共教育装备情怀,鼓励校长教师关注装备公平、均衡的道德规范,把对一所学校的关怀放大到更大范围,以服务广大社会。只有如此,才能让学校真正内化“校际均衡”的逻辑价值,从根本上破解狭隘的边界。

(三)提高学区内教育装备管理合法性,降低管理成本

让学校明确参与学区制教育装备管理政策的积极意义。有针对性地扩大全社会对学区知晓率,以此优化教育装备管理生态。提炼装备管理经验与成效,提升优秀榜样示范作用,增强学校对该模式的认同和期待。搭建学区交流平台,建立跨区域的学区装备管理活动互访、学习与研究机制,促进治理主体之间的相互借鉴。在对主导型的学区给予充分培育与扶持后,通过激励机制调整引导学区增强内部管理的合法性。

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应该适时调整自身职权和行为方式,注重培育学区装备管理的自主性。教育主管部门要发挥好常规供给者的作用,保障学区装备的资金及其他人力、物质资源。县级技装中心要发挥好“掌舵者”职责,把装备资源配置的自主权交给学区。例如,可将推选校长的部分权力下放给学区。同时,县教科体局有引导和监管的职能,应组织建立学区装备管理的评估与问责机制,保障其运行质量。最后,县级人民政府应该在充分论

证的基础上,把相关政策以常态化的制度形式予以固定,并保障供给承诺的实现。

本文系2022年四川省教育科研课题基础教育装备专项“农村学校教育装备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SCJG22B027)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1]赵雪莲.中小学教育装备管理信息化及现代化现状与反思[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8):10-11。(张陈 吴红)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