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台湾省花莲市,他有了一个想法:到海军去,到一线去

微信公众号“人民海军”8月7日刊文介绍南部战区海军某支队海南舰舰长张美玉: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坚如钢铁,温如美玉

——走近南部战区海军某支队海南舰舰长张美玉

【人物简介】张美玉,南部战区海军某支队海南舰舰长,先后执行亚丁湾护航、实兵演习等重大任务30余次,被表彰为“护航先进个人”“海军优秀参谋”,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6周年之际,中央宣传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发布“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海南舰舰长张美玉,名列其中。

初见张美玉,他的脸上挂着温暖朴素的笑容,真可谓人如其名,“温润如玉”。

然而,当张美玉驾驭着海南舰,在海面上犁波逐浪时,他又如一块用坚毅与激情锻打的钢铁。这份坚毅与激情,充盈着他孜孜不倦的奋斗,孕育着他追求梦想的动力。

18岁那年,张美玉第一次离开老家,第一次见到火车。那时候,他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会当上两栖攻击舰首舰舰长,足迹从南海延伸到远海。

张美玉的个人梦想与海军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交织在一起,绘就了一幅别样的圆梦图景。

军旅梦想,照亮诗与远方的灯塔

祖国西南,云贵高原向湘桂丘陵盆地过渡之处,坐落着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上世纪80年代,“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寸平,人无三分银”的谚语,在这里口口相传。1982年8月,张美玉出生在一个苗侗山寨。

插秧、种菜、砍柴……儿时的张美玉眼前只有大山。父母起早贪黑,精心地耕耘着脚下这块土地。然而,由于海拔较高、土地贫瘠,勤恳难免力有不逮,他们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即便如此,父母依然坚持让张美玉接受教育。从课堂上、书本里,张美玉了解到滚滚东逝的清水江穿山越岭、出黔入湘,汇入大海--山外的世界令他无比憧憬。

苦涩的现实也在鞭策着张美玉。学习之余,他经常帮父母干活。在繁重的农活面前,张美玉小小的身板显得有些单薄,有时插完秧,腰背酸痛得都直不起来。他穿梭在烈日下的稻田里,稍不注意就会被稻草划伤,伤口火辣辣地疼;蚂蟥趴在他的腿上叮咬,有时甩也甩不掉。

张美玉至今记得,母亲卖完菜,经常会带回来一个包子,饿了一上午的他,拿起包子就“狼吞虎咽”。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张美玉才得知,母亲起早贪黑卖菜为他带回包子,自己却粒米未进,这令他的内心酸楚万分。张美玉发誓,一定要努力读书,让父母过上幸福的生活。

在校园外的时光里,最让张美玉期待的,莫过于电影放映队进村。在村头架起的屏幕上,他不知看了多少次《英雄儿女》和《上甘岭》。跟那个年代大多数农村孩子一样,张美玉觉得穿军装的人无比“神气”。

“有了解放军,就能保护我们的家园、我们的土地。”父亲的话如今依旧在张美玉耳边回响。那些最初的军事启蒙,在张美玉的心里种下了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梦想。

军旅梦想是贫苦生活的最大慰藉,也是照亮诗与远方的灯塔。中考时,张美玉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考进州重点高中。3年后,他被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国防班录取。

顶尖学府带来的开阔视野,让张美玉心中的信念逐渐坚定:中国近代的屈辱来自海上,未来实现民族复兴也必然离不开海洋。大三那年,张美玉来到台湾省花莲市交流。望着广阔的大海,一个声音在张美玉心中不断响起:“到部队去,到海军去,到一线去!”

临毕业时,张美玉获得了清华大学的保研资格,然而他选择放弃。内心笃定,是因为有了前行的目标。2005年9月,张美玉成为海军大连舰艇学院航海系的硕士研究生。

“离开清华,看似是放弃,实际是一种选择。”张美玉告诉自己,人一定要坚守自己认为最珍贵的东西,只要能参与到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哪怕只是茫茫大海的一滴水,也要努力翻腾出自己的浪花。

多么纯粹的思想,就像他的名字一样,从此,“走向深蓝”深深刻入张美玉的内心,也刻进了他的梦想航程中。

不经风雨,怎能磨砺过硬的水手

2008年3月,硕士毕业的张美玉登上导弹护卫舰襄樊舰,担任副观通长。

在驾驶室,副观通长离舰长的距离不过几步,他们的身影重叠在一处,他们的声音交汇在一起。然而,这段距离也很远,可能是几年,也可能是一辈子--因为很多人即使拼尽全力,也无法走过这段路。

“上大舰、闯大洋、当舰长!”在时代的浪潮中,张美玉梦想的轮廓进一步清晰。

成为舰长,需要在不断跌倒、摔打中淬炼。拼搏、舍弃、坚持……都是追梦路上的“路标”。

张美玉到大连舰艇学院就读的第一个周末,就迫不及待地跑到港口、坐上轮渡。海风徐徐,海鸥翩跹,大海的壮阔尽收眼底。然而,等到他第一次随襄樊舰出海时,大风浪中的头晕、闭塞空间里的憋闷、晕船呕吐的绿色胆汁……大海又“毫不吝啬”地展现着对一名水兵的严苛。

不经风雨,怎能磨砺过硬的水手。正如那起伏的波涛,澎湃的旋律只有在经历低吟后才会迎来高昂。

张美玉在学校学的是机械和航海专业,面对基础为零的通信专业,他从头学起。不到3个月,他不但掌握了相关原理和操作,还走上讲台为官兵授课。

张美玉的手机里,储存的都是轮机知识、雷达原理、电工基础等专业视频和几十本电子书;拿到参数,他就能通过口算及心算,得出关键数据;利用闲暇时间,他刻苦学习海军实用英语课程,多次在外事活动担任翻译。

张美玉明白:在基层部队,不管硕士博士,首先要当好一名战士。有时,舰员们会看到他拿着图纸,趴在装备上仔细研究;有时,又见他拿着刷子给军舰除锈;还有时,他爬到桅杆顶升挂满旗……

那年,上级要论证一项新战法的可行性,但现有的装备手册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张美玉翻阅大量资料,形成可行性报告。当他拿着写满公式的推算材料走进领导办公室,还没来得及解释,领导就笑了:“光看这一连串公式,我就知道你带来了好消息。”最终,他们在海上演练中成功验证了这一新战法。

当心里有了目标,成长便开启了“加速度”。张美玉牵头编写的《双语指挥学习手册》,总结20余万字的联合演习手册,多项战法训法和制式规范成果,得到认可和推广,基层官兵一看就能懂、拿来就能用。

大海不会辜负每一位勇敢搏击风浪的人。2019年10月,张美玉代理三亚舰舰长;次年初,通过舰长全训合格考核,如愿当上了舰长。2022年6月,他又当上了海南舰舰长。

走向深蓝,战舰水兵共同的荣光

走进海南舰的学习室,一场“两攻课堂”授课活动正在进行。这是舰上的一项特色活动,张美玉要求授课干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围绕自身专业进行授课,台下则坐满了来自各个专业的官兵。

“不学习,无以立”,是舰员们眼中这位“学霸舰长”的鲜明标签,更凝结着张美玉的人生信条。海南舰作为新型作战平台,有无数的未知等着舰员们去探索。张美玉想通过这种方法,将官兵带入全舰作战所需的知识体系。

有时,张美玉觉得授课没有达到想要的效果,他便接过教鞭,亲自上场:讲雷达,他拿出手电筒射出一束光,类比描述什么是波束;图册看着不直观,他就带着大家到战位拆看实装……

一次,张美玉发现声纳兵训练时可供使用的录音样本较少,现有的也都是通过录音笔录制,杂音较多。

张美玉认为,和潜艇开展联合训练的机会毕竟有限,而提高现有训练样本质量,把大量的港岸时间利用好,是提高声纳兵技能水平的关键。

他随即打起了声纳设备的主意,仔细研究设备内部构造和线路布局,在不影响装备性能的前提下,接入采集设备,直接获取第一手的数字信号。此举为声纳兵提供了更为精准、直观的训练样本,有效提高了训练质效。

变幻莫测的征途中,一艘军舰不断摸索着大海的习性,也不断塑造着舰长的性格。钻研装备,张美玉俯得下身、沉得住气;而真刀真枪操练起来时,他则少了几分“书生气”,多了几分“虎气”。

一次训练中,雷达战位没能及时发现“敌”机。复盘会上,张美玉对相关职手提出了严厉批评:“没有搞好的训练、没有学好的装备,都是送给敌人的军功章!”

一次对海射击演练中,海南舰突遇恶劣海况,观测设备难以捕捉目标。张美玉经过缜密推算,认定依然具备抗击条件,最终该舰顶着风浪成功命中目标。他对官兵们说:“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敢打敢拼。这不是成绩高低的问题,而是关乎生死的较量。”

让张美玉印象最深刻的,是率舰执行某次跟监任务。当时恰好遇上台风,舰艏一下扎进海水里,紧接着又被推上浪尖。那一瞬间,张美玉感觉自己是在“开潜艇”。

通过广播,张美玉向全体舰员喊话:“同志们,狭路相逢勇者胜。今天,我们就是要与天斗、与海斗、与强敌斗,让外军看看我们中国海军的能力和决心!外舰不撤,我舰不退!”

拼了!官兵们用背包绳把自己绑在战位上,身上挂着塑料袋,呕吐完了继续操作。和外舰硬扛了两天一夜,对方见无机可乘,只得悻悻而去。

搏击风浪,走向深蓝,是战舰与水兵共同的使命与荣光。

又一次率舰远航,站在宽敞的驾驶室里极目眺望,张美玉的目光依然坚毅。

“成为海南舰的舰长,您认为曾经的梦想实现了吗?”记者问道。

“从走出大山的那一刻起,我就不会再停下来。”张美玉以此作答。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