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平区东湖街道:“数智治理”开创垃圾分类“东湖模式”
家里拆了的快递盒、玻璃瓶、塑料,没地方处理?在临平区东湖街道的金帝海珀雅苑小区,有个再生资源智能回收站,这里可以一键完成回收—人脸识别—自动感应开启箱门—投入回收物—舱门关闭,自动称重计分,用时不到三分钟。
这只是东湖街道垃圾分类“数智管理”的末端资源化处置的一部分,该模式于2019年开展,以“数智治理”取代“人海战术”式监管,开创了生活垃圾全类型、在地化、资源化分类数字化智能处理的“东湖模式”。
无人化垃圾分类设备、“智能账户”管理……
“东湖模式”覆盖41个小区 4.4万余户居民
东湖街道辖域覆盖面广,城乡交错复杂,垃圾分类在监管上存在很大困难。
从2019年实施垃圾分类以来,街道针对传统垃圾分类处理设施陈旧、运营管理混乱和“人海战术”式监管低效等弊病,引入联运环境投放无人化垃圾分类设备。与专职人员“代劳”垃圾分类不同,无人化垃圾分类设备具有AI人脸识别、语音引导、视频监控、智能称重、满溢报警、积分奖励、数据采集、投放溯源等功能。
如今,走进杭州市临平区东湖街道的凯文杭庄小区,就能体验到“东湖模式”所带来的便利。投放垃圾的居民只要轻轻一扫垃圾袋颜色,智能垃圾分类箱对应的投放口随即打开,可实现无接触式精准垃圾投放,减少垃圾分类督导人员数量。
为了精准到每一个居民,街道还采用了“一户、一卡、一芯片”的“智能账户”运行模式。居民可以通过绑定居民信息的垃圾分类卡、垃圾袋二维码、手机APP等多种方式,可以通过自行或者上门预约的形式,携带旧衣服、塑料瓶、纸板等可回收物进行智能投放并兑换相应积分,通过积分可以在智能发袋机或者定点合作的超市进行积分兑换商品。
截至目前,街道逐步形成了前端精细化分类、中端规范化收运、末端资源化处置的完整“闭环”,打造出1个顶层设计体系+多种分类方式(“1+X”)的“东湖模式”。这一模式已覆盖东湖街道41个小区4.4万余户居民,投放智能设备170余台,设立智能回收点48个,智能积分兑换机51台,截至2021年底,居民累计投放210万次,可回收物回收量在1500吨左右。
“一屏观分类,一网全监控”
大数据赋能垃圾分类管理再“升级”
从2019年到2021年底,东湖街道这里的居民垃圾分类投放参与率上升至98%,投放正确率维持在90%以上。
这背后,离不开大数据。在分类投放监管方面,东湖街道结合大数据分析和智能化管理,搭建了街道垃圾分类信息化监管平台,设有智慧分类、前端减量、回收管理、场景信息、用户管理、设备管理、数据分析等功能模块。
在平台上可查看街道垃圾分类的整体情况、各分类设备的布局点位、分类设施的满溢、投放点位的实时场景、投放视频监控、各小区分类、居民投放等情况,实现“一屏观分类,一网全监控”,实时共享垃圾分类全链条“分、收、运、处”体系。
东湖街道工作人员施鹏飞介绍,通过该系统可以“一对一督导”精准管理,比如垃圾分类正确率较低的家庭,可以通过短信、电话等推送分类情况,后期还会安排邻居党员进行入户督导、宣传,讲解垃圾分类小知识。
针对垃圾分类中存在的“疑难杂症”,通过系统进行数据溯源,由社区党支部牵头组织居委会、物业、第三方企业召开垃圾分类联席会议,对社区垃圾分类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沟通、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
下一步,东湖街道将进一步提升大数据系统的智能化程度,通过信息采集,将前端居民垃圾不分类情况通过小程序直接推送至用户,向该居民提供垃圾该如何分类小知识、垃圾分类的成效,引导居民正确分类、正确投放。(通讯员 卢阳 施慕凡 记者 潘婷婷)